|
友情提示: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,以防诈骗。
联系我时,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,谢谢。
本帖最后由 hijames 于 2015-8-31 20:48 编辑
) ^' g1 l; E7 u6 k* @$ D6 x3 H" c2 { T$ Z* b( B
mmm6 Y, n) ^ D4 `/ ^0 ?
* V$ V: J8 j C$ V" S) V" m% n" |) s2 ?0 n$ g' K& e
喜欢我博文的读者大都认可我的家庭教育理念理念,觉得我顺乎孩子心理的教育方法会让孩子快乐、幸福。但是也心存疑惑,顺着孩子的心理来,注重更多满足孩子的要求,这和溺爱纵容有什么区别呢?是否也会造成孩子的自私任性、个人中心,不听管教,受不了批评和挫折呢?' f4 U6 e2 z5 Z( g( S0 s1 f0 }* k% X
顺乎心理的育儿方法和溺爱看起来还真像 !这叫形似。' b0 c1 v) f/ G# G$ m6 a8 `
但是本质是不同的,这是神不似! 3 Z9 Y" D& d: }2 [& q" e
所谓溺爱是指庇护、过分爱护孩子,同时也妨碍孩子试图作出独立行动的任何努力。(百度百科)
9 V- {& s H9 }4 t 不过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,溺爱这种方式在上一代人(爷爷、奶奶、姥姥、姥爷)可能存在较多,但是在现在父母身上很少见到,因为大家都是在对小皇帝的批判声中长大,所以防止溺爱的意识很强(至少我长期咨询的上百个案例中,很少遇到因为父母溺爱而出问题的,绝大多数都是因为不恰当的严格)。现在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溺爱,而是过于严格、严厉。
, O1 E4 c- d4 A一、关于独立自主, R8 z# r# ~1 H3 H. i+ B
我的育儿理念强调无条件积极关注,给孩子相对的自由、让孩子做主,这有助于孩子的独立自主,这一点与溺爱完全相反(溺爱是妨碍孩子试图作出独立行动的任何努力。)。倒是那些严格管教的方式,是真正约束孩子太多,不让孩子做主,妨碍孩子独立,以至于孩子不得不以逆反的形式来获得独立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严格管教==溺爱,这还真有讽刺意味啊!
. {3 w Q9 z7 ]) E) a8 R; O二、过分爱护孩子* ?! A% s# s$ i% B% P7 }' j
我的教育方法在这一点上和溺爱形似,因为我也是倡导爱护孩子,顺乎孩子的心理,只是“不过分”而已。这看起来是宠爱孩子,不过我还真觉得孩子适当宠宠也无妨。参考何妨让孩子撒撒娇。, X5 O7 d1 R; T- w
我选取了溺爱与我教育方法看起来形似的几大特征,咱们一一剖析,看看是否神似。 1、对孩子的要求轻易满足 " c0 O, D( ?3 v$ c3 t
这是溺爱的一大特征。孩子的要求有时的确有不合理之处,比如快餐、玩具、电视、电脑游戏方面无节制的要求。这些是需要适当限制的,完全满足就成了溺爱、纵容。但是很多家长为了避免溺爱,以自己的判断为准绳,觉得不合理的就坚决不满足。这里最大的问题是:孩子看似不合理的要求也有合理之处,所以我们的断然拒绝常常也是不合理的。参考 如何应对孩子的要求。
* C( r* g7 I2 X6 E+ m6 [$ X* I 所以,我提倡适当满足,适当拒绝。这样的原则之下孩子的自控能力其实最好。但是我肯定会比一般的家长更多地满足孩子的要求,因为我觉得大部分都是合理的,可以满足的。主要是在快餐、电视、电脑游戏等方面的要求有规矩,而且我的“规矩”制定和执行都有弹性。9 ^& i# F7 o6 Z! O' f; l
如果孩子的要求既有合理性也有不合理性,理解了孩子之后,心情会平和,会试着好好和孩子商量,谈判,用这种方式去和孩子达成妥协:最终可能是孩子的意见,也可能是父母的主意,也可能是折中或者变通的方案。或者对孩子的要求先说好,再说不。1 I x7 Y) t- j! m7 Z
这样不是简单甚至粗暴地拒绝,这样孩子可能就会较愉快地接受节制。而断然拒绝的方式是让人难以接受的(我们自己也不喜欢别人这样对我们),自然可能引起孩子较强烈的情绪反应。
, n1 h, K; [( T 如果孩子因为节制而不高兴、哭了,我提倡不要去教训他、对抗,而是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,和平解决。为一个小事情而让孩子哭闹半个小时,很不值得。
: c' \- L- y4 `6 r 我自身及咨询的实践证明,这种合乎孩子心理、更多满足孩子的方式会使孩子更好商量,更懂事,更合作,而不是自私任性。相反故意不满足孩子,可能会使孩子变得倔强、爱生气、叛逆,因为孩子唯有如此才能引起父母注意,才能满足他的要求。2 M6 u0 m/ V4 T7 r8 Z
2、 特殊待遇 溺爱: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,处处特殊照顾,如吃“独食”,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;做“独生”,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,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,有很多人贴合体会让他像“小皇帝”一样。(百度百科) 我的思想:我提倡给孩子尊重和平等,所以自然不会把孩子当做小皇帝了。不过,因为我们成人对很多事情看得较淡,比如生日蛋糕自己吃不吃觉得也无所谓,而孩子有蛋糕吃很高兴,所以,她喜欢的话,给她买也可以。因为孩子高兴,我们看着也很高兴啊。: z- o9 ]! W5 T) L
我咨询中,发现爸爸妈妈绝大部分都没有溺爱孩子的思想,反而怕宠坏了孩子。比如有个孩子晚上看书,妈妈给她端来盆热水泡脚,孩子感觉很享受的,也洋溢着亲情。但是妈妈问我这样是不是宠孩子了。其实正是因为以前妈妈对孩子要求过高,不肯满足、宠爱孩子,搞得孩子和她关系很不好,逆反得很。适当宠爱传递父母的爱,孩子反而懂事、合作;严格要求,不敢宠爱却可能造成逆反的孩子。
; I2 i9 k+ V3 X" H5 r: \7 s4 A. Q6 T8 g7 w0 ^1 ?0 j( T
3、 生活懒散 溺爱:允许孩子饮食起居、玩耍学习没有规律,要怎样就怎样,睡懒觉,不吃饭,白天游游荡荡,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。
# r8 `4 }3 C& e7 T D
/ z& G& Z' H2 |$ @ 我的思想:我对孩子时间管理上有要求,但是执行时不是那样死板。而是有弹性,比较灵活,也不要求很有规律。比如睡觉,不是要求必须按时入睡,尽量顺其自然,困了再睡,不困不想睡也可以。参考按时入睡与顺其自然4 H) F$ ^$ `) V& ^9 u$ y
时间安排有计划,但是执行时根据情况或者根据孩子的要求可以随时调整:参考晒晒我和孩子的一天——教育孩子要解…。. r0 Z; H0 \* _& q1 N; B; O6 s
流行做法:很多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,必须按时入睡,结果孩子不困还要睡下,在那里反来复去半天睡不着。很多父母要求孩子必须按照计划来学习,结果孩子突然涌现一个兴趣,比如想看书,也不能改变计划。这样让孩子觉得不舒服,实际在破坏兴趣、心情。
% N' {, {3 ^; V! x; k 4、 包办代替 溺爱:由于家长的溺爱,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,还不会穿衣,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,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,这样包办下去,必然失去一个勤劳、善良、富有同情心的能干、上进的孩子。这决不是耸人听闻。
/ r# k% y, e2 r+ l3 Y/ Q4 {
7 d8 I' ^/ Q7 v7 h[size=+0] 我的思想:溺爱、什么都包办肯定不好,但是孩子的独立性,不用急。小学前不干活、少干家务也没关系,三四岁偶尔喂喂吃也没关系,顺其自然就可以了。没有想上面说得那样严重。相反,如果总在这些事情上纠结,把亲子关系搞得紧张就没必要了。咨询中有的家长一定要孩子做家务,孩子不肯,搞得很不愉快,就不值得了。我回想自己小时候,也是懒得干家务的,宁肯去看书 [size=+0](不知有多少孩子真的喜欢做家务呢?)。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我的孝敬父母,没有影响我的责任感。
8 D7 B; {4 _/ o4 j4 G. c& }5 V 我还有一个思想。孩子顺利的时候不用多管,少去骚扰,但是遇到了困难,还是要多辅助她,帮助她度过难关。参考帮助孩子迈过学钢琴的坎儿。一年级作文辅导的那些事儿。孩子有时能力不足,需要我们的辅助,此时放手让她自己去克服,常常会失败。( y0 B: E$ |+ s
包办没必要,辅助有时是必须的。
q% I, J# W5 P5 C8 t 5、害怕哭闹 溺爱:由于从小迁就孩子,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、睡地、不吃饭来要挟父母。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,投降,依从,迁就。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;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,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、无情、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。
4 v: l% X' a4 y0 f8 A; Y 我的思想:适当哭一下,是情绪的宣泄,我提倡不要压抑孩子的情绪。但是用对抗、较真、训斥来应对也不好,因为有情绪的时候都是不可理喻的。想借机教训孩子,是火上浇油,导致孩子更加生气、哭闹不停,这没有必要。此时哄一下,用一下缓兵之计,或者转移注意力是更合理的选择。参考有情绪时,不要太较真儿。而且小孩子很生气之下,不由自主地打一下爸爸妈妈也是正常的,不必上纲上线。大人很生气的时候不是也忍耐不住打孩子吗?有个妈妈自己打孩子理直气壮,孩子还手却让她气得发抖,我纳闷了,为什么不能还手呢?: ^. [) X) m% P8 o
; q; V& _: d& ^2 u- q- `
, S* ] X: A: j
三、会不会使孩子经受不住挫折? 很多家长怕溺爱,主要担心这样听不得批评,抗挫折能力弱。一般人认为似乎只有对孩子严厉,经常批评、打击才能使孩子受挫折。这太落后了,我有独门绝技,配套的措施。少批评,不打击,靠认知疗法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。' W4 ?$ ^" T; u
! o' t) Q, F! K
) r5 ~2 H% j2 D
比如我建议的向孩子灌输:没事儿;没什么大不了的;输就输了。家长反映:这些逐渐成了孩子的口头禅,他输了的时候,自己就会说:输就输了,有什么啊!所以,对“输”的反应淡定多了。6 v( y- s2 g# b5 l* A3 W6 ?
相关博文:
, o" T: {( F6 H8 z2 u 如何使孩子经受住批评、提高承受能…
3 X2 i5 w: u- G- u6 I+ ]3 Z: ~" I" O 学会三种思维,孩子坦然面对挫折
1 u& T- ^' ]! d/ t, D# j# Q 6 v# T& ]+ m( e' `
总而言之,顺乎孩子心理的教育方法初看起来与溺爱形似,实则神不似,大家可以放心使用,而且没有副作用,实乃居家旅行必备之......
9 w) g6 U. i. U& [: U1 z! W2 Xmmm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