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密尔顿《新生活报》在线阅读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查看: 307|回复: 0

秦兵马俑考古发现第一人悄然离世

[复制链接]

8780

主题

213

回帖

0

精华

论坛元老

积分
267538
威望
2434
金钱
24138
注册时间
2010-2-19
发表于 2018-6-2 22:0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友情提示: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,以防诈骗。
联系我时,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,谢谢。
北美华人新生活

地产经纪 Jason Xu

地产经纪 Cathy Su

金房地产

地产经纪 刘碧兰

北美华人新生活

旅游资讯

心理热线

新客户广告位
更多广告请点击
中文黄页

/ o9 |5 L, ^/ _% o

% k% @' @) r5 q" K3 v$ Z# E; w' |6 o7 i
& I3 @4 v7 ~$ G! q兵马俑一号坑 # y: _; {* `4 b1 Y. e6 c' \$ o) n5 b2 V
- m/ v  a, F# ], Q
) o! N# M2 t3 Y/ p
赵康民用残碎瓦片修复兵马俑
! t- O. a2 l; X) B# v$ V
; c0 Z* y; w5 v  S! j6 i0 N$ G0 j5 X( w* ?1 q! _( C$ c
孙女出嫁时,赵康民在书房伏案写作 在陕西临潼的兵马俑景区里,如往常一样,游人如织。每一位参观的游客,无不被眼前的气势恢宏所震撼。他们驻足观看,发出阵阵惊叹。他们或许不知,如今这个壮观的“地下军团”已经失去了最初的守护者。
) K0 w# ?8 D0 U, q/ a& [  w8 V  5月16日21时30分,82岁的赵康民与世长辞。44年前,正是他最早将兵马俑认定为文物并进行了最初的修复,守护了这一伟大的人类文化遗产。
9 a8 G$ l5 |# `4 x  作为一名考古学家,赵康民将毕生奉献给了文博事业,秦俑的鉴定、修复只是他众多考古功绩中的一部分。“父亲一生低调。”赵康民的儿子对北京青年报记者说,葬礼办得很简单,没想到他的去世会惊动世界。
! v: F/ u$ [5 X5 j3 s  “秦武士俑”出土记
) m" m( H: G* @! N/ I3 d2 V  1974年3月下旬,在西距秦始皇帝陵1500米的临潼西杨村,当地村民杨志发、杨文学、杨培彦等人组成了一支打井队,开始抗旱打井。  y0 Y& o" c# V$ L
  打到四五米深时,突然发现八个残破的陶俑,还发现了砖铺地面、铜弩机、铜箭头等。他们望向这些样式古怪、叫不出名字的“瓦片”,不知所措。后来,他们给它们起名“瓦盆爷”。之后,有村民来对“瓦盆爷”烧香叩拜,还有村民把它们当成“天旱”的凶兆,避之不及。9 F6 ^2 S) F% N* x
  陶俑问世28天,无人意识到它能与“国宝”沾边。4月25日,文物考古专家赵康民从电话中听到这个消息,一听说挖出来的瓦人“头比真人头还大”,他又惊又喜。他骑着自行车一路飞奔,到达了西杨村。在打井现场,他看到井周的残俑横七竖八。一番观察后,赵康民判断,这是一座陪葬坑。他跟井边的人说,这不是什么“瓦盆爷”,可能是国宝。
; }$ [" Z4 O' O/ v/ L. z  第二天,赵康民便将这些残俑装上了架子车,送回县文化馆保管与修复。三天后,两个身高1.78米、身穿战袍的武士俑修复完成。他当时指着修复好的陶俑对新华社记者蔺安稳说,“这是秦代的武士陶俑。史书没有记载,从现场看,是属于秦始皇陵的武士俑陪葬坑。”7 \% x- L2 r7 x# K$ W. L2 }5 V+ t
  6月,蔺安稳将“秦代武士陶俑”的情况写成内参,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。7月,袁仲一、赵康民等人组成秦俑考古队,进入发掘现场,对一号俑坑试掘。之后,又相继发现了二号坑、三号坑。! X; ^9 v0 L- ?, d: g
  赵康民在其《考古生涯》中的一篇自述中写道,“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发掘,弥补了这个断裂文明的缺失。对于研究封建帝王的埋葬制度,秦代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社会生活,雕塑艺术,青铜铸造技术等方面特别珍贵。”
. A% m5 E& Q. A! b# x  赵康民当年修复的陶俑,现陈列于临潼区博物馆内。
$ [# }8 @8 ^, ^4 q! V, ~  发现秦兵马俑第一人
5 m& C, v  a! Q. w! t1 I1 |+ A  关于“秦始皇兵马俑发现权”,曾有过纷争。据媒体报道,2003年12月,当年的打井农民之一杨新满曾代表打井农民,联名向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递交“秦兵马俑发现人”的资格认定申请,要求博物馆颁发证书,确认包括他在内的9名农民的“兵马俑发现权”。/ }3 p  r; E% T- q- L' x
  杨新满在当年接受媒体采访时称:“兵马俑博物馆在介绍兵马俑发现时,只模糊地说,1974年由农民打井时发现。为什么不提我们9个人的名字,这不公平,如果没有我们,能有这个震惊世界的奇迹吗?”4 G" V( Y  z' C7 w  M% U* t
 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,2013年10月26日,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曾发布《秦陵秦俑考古工作纪实:一号坑的发现、发掘和研究》一文。6 w% g; G3 h9 E8 U  h
  文中称,“就考古知识而言,一般意义上的科学考古发现,应是指对遗址或遗物的时代、性质以及名称的基本认识。1974年3月,农民打井挖出的兵马俑陶片,严格来说,不能称之为‘发现’,准确地说,是‘偶然挖出’,它只是为考古工作提供了发现的线索。”文章认为,打井是多人合作的工程,“偶然挖出”兵马俑应归功于当年的“打井队”集体。
7 y/ O; y/ _4 N, \0 h) p  文章认为,真正考古意义上的发现,是临潼县博物馆原馆长赵康民。当年,他知晓情况后首次赶到现场,运用专业知识,识别出了“秦代武士俑”,并对它的时代、名称有了基本认识,后来,赵康民还将残碎陶片收集起来,进行修复。
, K9 R( q6 s4 l, V- B& X+ V  可见,赵康民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发现和认识秦兵马俑的人。
( R1 V/ P/ k5 m, j  低调寡言的一家之主. O: F4 z. M1 X+ T" n
  赵康民身高1.78米,高高瘦瘦,嗓音喑哑。在家人眼里,他不爱表达,满心全是考古。
9 |5 T$ W) z* l. [/ S  赵康民的次子赵奇告诉北青报记者,“我哥曾经说过这样的话:感觉我们哥儿俩长这么大,父亲这一辈子跟我们说的话,都不超过一百句。”
: X, K/ y' F1 m6 P" i# D, u  退休前,赵康民的吃住几乎都在临潼区博物馆,有时,妻子会在下午给他送饭。他的饮食不讲究,大多是馒头。退休后,他没有停下工作,将心血继续倾注在文博事业上。平时,只要一听说馆里来了新文物,赵康民就会立刻去博物馆。
5 E# H# Q. p2 B3 E+ [  在家里,他的时间也大多在书房中度过。赵康民生活简单,作息严格。每天早上4点准时起床,进书房整理书稿或者阅读;晚饭后,他步行去两公里处的博物馆;到晚上10时许回家睡觉。
3 e$ o8 ^5 T; G& x  但更多时候,赵康民会在书房写书稿。这个只有十多平方米的书房,陈设简单。满眼望去,是占据了一面墙的书柜,和一个靠窗的整洁书桌。平时,赵康民在这个书桌前伏案写作。在无数个日夜里,他写下一本本书稿。一笔一画,每一页的字迹都端正、遒劲。) O7 H* o0 I. V7 u* ?- A% L
  他不关心家中琐事,沉浸于自己的考古世界里。他的工作也得到妻子的大力支持,家中一切事务交由妻子管理,儿孙交由妻子照料。赵奇的女儿出嫁时,赵康民仍在埋头工作。家人见此情形,还拍下了他在书房工作时的认真背影。
! }9 s* Y8 A" Z+ y/ W- f3 d. N. ]  “在过去,临潼是文物大县,出土了各个朝代的文物。父亲作为临潼区博物馆少有的考古学家,各个方面都得研究,工作比较繁琐。”赵奇学习过考古,深知考古的枯燥。他认为,父亲将毕生都奉献给了考古事业,难能可贵。  j, `- W- K; i( `$ I- Z
  赵奇回忆称,赵康民曾说过,对他父母有亏欠,“父亲看望我爷爷奶奶的次数很少,他自己说过,对爷爷奶奶,他这一辈子不孝。”赵奇说。7 o0 `6 b, T/ O1 |1 H
  “谈文物能说上一整天”
! w2 f) H; I8 c/ }  王肃是赵康民的学生,1986年左右,王肃还是一个26岁的年轻小伙。那年,王肃来临潼普查文物,跟随赵康民学习考古,被他深厚的考古功底所震撼。“老人家的古汉语、甲骨文功底很好,我的古汉语、甲骨文都是跟他学的。”王肃告诉北青报记者。
8 L% }$ i  z+ \  “老人平常话不多,但在谈起文物时,能说上一整天。”王肃说,那时自己常跟着赵康民,骑车去各个乡村研究文物。他们在各个墓碑前抄碑文,用宣纸拓片,回去接着查资料、查文献,甚至还睡在办公室里熬夜工作。王肃说,“当时他只想着赶紧弄完工作,有灵感的时候会一直工作。”
2 {! t2 F5 p0 G7 o. p2 E  在王肃眼里,赵康民任劳任怨,对学生要求严格。与赵康民相处时,王肃明显感觉到,这个大名气的文物工作者,在待人接物时异常谦虚,没有一点张扬。研究文物时,赵康民从不计较名利,重视考据,一心要把文物研究透彻。“他经常说,要把这个(文物)说清楚,我从没听他说过‘写文章是为了去哪儿发表’之类的话。”王肃说。
- T( L/ [7 s' Z: S3 g, ]  赵康民的学术修养、为人品格对王肃影响很大。回到西安后,王肃一直在从事文物研究工作。对他而言,赵康民亦师亦友,两人维系着多年的师生情谊。直到赵康民离世前,王肃每个月几乎来临潼两次,与他来往。; F3 A- I8 ]4 m9 s7 s. H6 n/ n
  提起赵康民,临潼区博物馆陈列部负责人梁方也难掩敬仰之情。对于她和同事来说,赵康民从事文博考古工作40余年,始终牵挂着博物馆。即使退休了,赵康民也没有真正退出工作。梁方称,赵康民退休后,馆里的同事们一直与他保持联系,向他请教业务上的工作。
: B! d, z( ^( G0 y! w  “他的考古生涯充满丰功伟绩,秦俑的修复鉴定只是赵老所有功绩中的一部分,还有很多遗址是他发现的。”梁方说。据了解,赵康民不仅发现了兵马俑,还主持发掘了唐庆山寺舍利塔地宫、唐华清宫御汤遗址等。+ a  o9 F, i. p) V* r
  离世引发多国媒体关注
2 I" M; p' T% O' r+ G+ F  一个半月前,赵康民正忙于研究一个唐代石碑。在住院的前一天,他在石碑前蹲了一个早上,手抄石碑上的碑文,以便后续研究。第二天,赵康民便因劳累过度引发肺疾,进了医院。“他吃饭很不注意,长期的野外工作,让他得了很严重的胃病,退休后才慢慢好。但是长期坐着写作,让他又得了慢阻肺病。”赵奇心疼地说。" t4 |# g+ ~1 }$ E2 D; k: x
  赵康民住院后,赵奇与家人连忙请假照顾他。5月16日,赵康民离世后,赵奇返回家中发现,书房还留有父亲未完成的书稿。之后,家人为赵康民置办了简单的丧事。“是我哥的决定,因为老人一生低调,不争名利。”赵奇说。
( L# N$ N' Z2 v- i/ ?  对于赵康民的离世,考古业内人士纷纷表示惋惜。他们给予赵康民的评价很高,有人将他称为“考古界东霸天”,有人称“陕西失去一位重要的考古学家”。
0 }4 F6 w( G! I- M$ i. i* J$ c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瑞认为,赵康民不计名利、默默耕耘,保护了大量文物。“如果不是赵康民,兵马俑的发现要晚很多年。赵康民通过陶俑的残身断肢,确定了它们的年代。通过他敏锐的观察力与长期的文物工作经验,察觉到了陶俑的重要性,认为它与秦朝有关。意识到重要性之后,他立刻将陶俑拉回来修复,最后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。赵康民不仅是发现、鉴定兵马俑的第一人,还是陕西基层文物工作者的代表。”刘瑞说。5 d  y* o% e* W1 u4 O8 H; y0 z! n
  赵康民离世的消息也引起众多国外媒体的关注,英国媒体援引秦始皇帝陵博物馆前馆长吴永琪的话说,如果没有这位离世的老人,被誉为“世界第八大奇迹”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将推迟几年才会被发现。另一家英国媒体则表示,赵康民被很多人视为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者和命名者。7 R$ [5 \0 ^' N* G  j, L7 n
  美国网友丽莎在社交网络中评论称,自己曾经来过中国,对兵马俑这一两千年的杰作感到十分震撼,“每一个伟大的考古发现背后都有应该获得赞赏的考古工作者,可惜我们大多数时候只知道这些精美的艺术品,忘了发现他们的人。”丽莎的朋友史蒂芬就丽莎的话评论说:“感谢赵,愿他安息,但我们不能忘记他的贡献。”
* A# H& B  E) Y8 I/ O3 j  x  对于国外媒体的报道,赵奇对北青报记者说,“老人一生奉献给了考古事业,这是对他一生的评定。有这样的父亲我感到骄傲。父亲一生低调,我没想到他的去世会惊动世界,我为他感到自豪。”赵奇说。
4 u2 z, |7 \6 `* c0 I  文/本报记者屈畅实习生张夕3 c: I$ q9 Q+ u
  责任编辑:酒丽敏(EN010); ?' Z, ?/ \6 g5 c, ]) ]
" w# N, Z8 }. d9 ]- K9 P

5 @- |6 X2 j6 v0 N) y0 d
+ K, F4 [0 z" o' L4 i. `1 @
5 @/ Z' C' E1 O1 H. d* S
5 K0 |; E# S  Z# l4 X& ~
/ Y9 `9 t, e7 @+ H+ d# o/ d
; [: f4 Z* A9 f/ \8 T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广告合作(Contact Us)|关于我们|小黑屋|Archiver|哈密尔顿华人网

GMT-4, 2025-5-14 20:03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