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密尔顿《新生活报》在线阅读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查看: 1787|回复: 0

儿童11种行为属于心理问题 家长你造吗?

[复制链接]

8780

主题

213

回帖

0

精华

论坛元老

积分
267538
威望
2434
金钱
24138
注册时间
2010-2-19
发表于 2015-3-10 22:3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友情提示: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,以防诈骗。
联系我时,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,谢谢。
北美华人新生活

地产经纪 Jason Xu

地产经纪 Cathy Su

金房地产

地产经纪 刘碧兰

北美华人新生活

旅游资讯

心理热线

新客户广告位
更多广告请点击
中文黄页

1 j' ?& q$ |- n  K& {
4 f4 |9 W+ P7 T7 r
iii. A& @) B, l7 u3 ~8 ?  O8 K

9 N+ M! u- g# o, v1 q' B除了心理治疗,对于爱撕手皮的孩子,家长可以让孩子多吃蔬菜水果,补充维生素,减少皮肤起皮的现象,有利于减少孩子撕手皮的机会。主要原因: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厌食主要是疾病和身体原因导致,其实心理也是导致小儿厌食的三大因素之一。5 Y/ j) N) `3 b: @

. C+ v/ E: I) r; ~$ U. K1 D
8 K8 d2 X% ]2 ~8 j8 z2 \) t( H! r+ ?
核心提示:有的孩子冲动易怒爱打人,有的孩子胆小怯懦不爱上学,有的孩子很大了还爱吸手指头……孩子出现这些情况到底是天生性格,还是后天教育不当导致?家长应该如何干预纠正不良行为?
" t+ z1 T0 g" r0 F( Y7 q经常有家长反映孩子难管教,比如有的孩子冲动易怒爱打人,有的孩子胆小怯懦不爱上学,有的孩子很大了还爱吸手指头……孩子出现这些情况到底是先天性格,还是后天教育不当导致?家长应该如何干预纠正不良行为?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心理科主任医师查彩慧提醒,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通常属于心理问题,家长应该正视孩子的心理问题,并通过科学的手段来帮助孩子纠正不良行为。
) }; Q$ |- {4 `& \4 P& `1、爱吸吮手指+ q# y  \+ {( C8 ~9 r# O
表现:一些较大的宝宝经常吸吮手指或脚趾,以吸吮大拇指多见,严重时还会导致大拇指变形,有些孩子不吸吮手指睡不着觉。  n' D+ T$ ~; O1 }1 @- W
主要原因:1岁以内的宝宝爱吸吮手指属于正常现象,这是因为宝宝通过嘴巴认识世界,而手对于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的宝宝来说,只是一个外在的东西,而不是自己身体的一个器官,即所谓的自我分化不良。5 N) E1 n. L$ F+ [7 S. P
随着大脑发育的完善,多数宝宝会逐渐改变吸吮手指的行为,但是较大的宝宝仍有吸吮行为就属于心理问题,如曾经受到较大的心理创伤,吸吮手指可以起到抚慰作用。查彩慧举了一个案例:一位妈妈为了给6个月的宝宝断奶,狠心将孩子寄放在老家,孩子哭了几天,这个孩子后来有严重的吸吮行为。
. G; b' ]1 r$ r( f( w干预技巧:分散宝宝的注意力
" e. w" a3 K) F0 h+ }; N$ U1 F父母应多跟孩子沟通,找出孩子的心理问题,此外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,多陪孩子玩,用有趣的玩具逗孩子开心,或是让孩子帮忙做些小事,增加手的活动,逐渐纠正吃手指的习惯。
3 y- L% q; K6 ^, `3 H. Q% E2、喜欢咬指甲、撕手皮
; c4 J$ l& m* ~9 q7 F) k表现:有些孩子特别喜欢咬指甲,以至于撕裂指甲床或指尖咬出了血,而且明知道咬指甲不对还是控制不了。有的孩子还喜欢撕手皮,一看到有一点手皮就要去撕。
8 f1 R# C3 y" j: `4 |. N8 M; @- }8 M" i9 a3 W# g; S: }, K
主要原因:孩子爱咬指甲,可能是缺乏微量元素等身体原因,但更多的是心理原因,包括家长关心不够,家庭关系不和谐造成孩子压抑、情绪紧张,父母期望过高或学习压力大等。
5 S' C9 w  w" t: w. M$ O3 l干预技巧:寻找心理焦虑原因,转移注意力
* L* b) q9 z, d1 B# T对于爱咬指甲的孩子,父母平时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,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游戏或外出活动,对减少孩子焦虑,纠正咬指甲有好处。另外要注意正面引导孩子纠正咬指甲行为,比如可以订立亲子合约,切忌斥责孩子的不良行为,否则可能会加重心理问题。
- \& _/ L9 T. q1 q2 ?# w! \& N除了心理治疗,对于爱撕手皮的孩子,家长可以让孩子多吃蔬菜水果,补充维生素,减少皮肤起皮的现象,有利于减少孩子撕手皮的机会。) C" q# F. q" ?! V  a
3、容易冲动发脾气或暴怒发作
. _* w  v# T. u# \: s表现:有些孩子非常冲动易怒,稍有不顺心就大发脾气,而且攻击性非常强,有些家长以为这是天生的性格,或是低情商的表情,其实很多时候是心理问题。
3 H/ C- s) l5 k) a! P0 u  \主要原因:虽然有些宝宝确实由于先天神经系统的反应存在冲动、易激怒的情况,但是大多数脾气大的孩子还是跟后天的教育和环境有关。查彩慧医师举了一个案例:1名7岁的孩子因脾气大做心理咨询,结果查医生发现该孩子的母亲非常固执和专断,总是爱打断父亲讲话,甚至故意找借口禁止孩子到乡下见爷爷奶奶。* m- g) }/ X2 v* W( q! ^5 R
干预技巧:暂时性隔离+家长做好榜样& r( R9 }* n1 _! i: ~
如果孩子大发脾气,可以在保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,将其隔离在比较单调的场所,冷静几分钟,同时要避免任何人去安抚他,这种冷处理的方式对暴怒的孩子比较有效果。除此之外,家长务必要自省,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坏榜样,尤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,并注意控制脾气。
: }* v; d& t/ p8 F; y4、过度依赖父母或家人
. O2 q. s7 q4 N# ^2 O) c! t% n表现:3岁以上的孩子依然十分依赖父母或家人,查医师的患者中有一名3岁的孩子就像树袋熊一样,一直趴在爸爸肩膀上,即使是玩最感兴趣的玩具,也一定要爸爸陪同。
+ A8 U) C- A- `8 M3 ~主要原因:一般来说,2岁以下的宝宝依恋家人一般是比较正常的,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适应与大人的分离。有些大孩子有严重的依赖症可能跟从小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大人有关,比如过分照顾和保护孩子,让孩子觉得什么事情都需要大人才能完成。此外,早期失去母亲的照顾(尤其是3个月~1岁之间)的孩子可能更容易造成依恋问题。
- V2 J; _' C+ f% h; w  D& g+ s* c5 J干预技巧: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+ J6 _0 d2 v; I
对于依赖症的孩子,家长应该逐步培养孩子独立去做一些事情,尤其是让孩子体会到独立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,慢慢地孩子会发现脱离父母还有很多好玩的事情。其次,家长在离开孩子的时候,千万不要不要一声不响偷偷溜走,一定要跟孩子说一声,并表示自己一定会回来。
; N" w: e" c8 y/ }: ]% X6 C. M5、过度恐惧
' \/ d! v# m: Z  f3 P4 u; [# I表现:孩子出现恐惧是非常正常的,但是超过了正常范围的恐惧就需要引起注意,比如害怕天黑,一看到医生就以为要打针,或是有“上学恐惧症”等。3 |" J6 Y$ x( C" |6 p' x5 G3 t/ y) O! C

  N- L4 _6 r$ y2 _
1 W, G, n: h  r$ `6 I
" i& z& u; ^- Q
6 v. o- z8 Y% I
4 q( }9 b3 }/ [6 ~
主要原因:人的恐惧感与身体技能的发展、个人的成长经历几乎成正比。随着接触的事物、经历的活动越来越多,宝宝体验到的恐惧感也会相应增多。 一般来说,对生病、死亡、独处、黑暗及想象中怪兽的恐惧,在4岁时达到顶峰,而到了6岁以后,开始下降。能否及时克服恐惧,与孩子从父母身边得到的安全感密切相关。
7 O$ t( [6 ~( i干预技巧:体会孩子的恐惧并安抚+解释真相9 N& X7 a& i$ y
孩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,常常会把想象和现实混淆在一起,大人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、安抚他,不要置之不理,更不要吓唬孩子。对于还不会表达的孩子,可以多搂抱、拍抚以及轻声安慰,降低孩子的恐惧感;对于可以表达的孩子,家长应鼓励孩子说出来,在安慰孩子的同时适当给孩子解释真相,比如说说为什么会天黑。1 h8 a! y, h. d  w4 ^  V0 h$ j5 R4 ]
6、退缩行为
% A( K# h, j2 a1 B& X+ b表现:有些孩子显得孤僻、不合群,尤其是上幼儿园以后,经常独坐一处,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,甚至不参加做操等集体活动,不与人讲话,也不回答老师提问。- O$ B% f" ^) w, ?" L9 {6 J& g
主要原因:退缩行为一般在孩子面对陌生环境时出现,心理学表明这是他们认为自己无法克服所面临的困难和障碍,担心自己在同伴、老师或父母面前出丑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。退缩行为可能是先天适应能力差导致,但也跟后天的抚养教育不当有关,有些家长从小不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交往,或是过分照顾和迁就,就会造成孩子的适应能力较差。
! c, Z4 E- P  v* a) A& E, L% ?# n* v8 f干预技巧:多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
" p+ R7 v" f9 `; w3 `家长应多方创造条件,使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,一起做游戏,并多陪儿童一起参加社交活动,让儿童适应公共场所的活动。对已经出现退缩行为的儿童,父母和教师应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,适应外界环境,在小伙伴之间建立和和睦的人际关系。! f& i$ `% n% C- B+ }
7、厌食和偏食9 g! G4 U# w0 I8 N; V$ K/ Z
表现:有些孩子长期食欲不佳,或是严重的挑食和偏食,这样的孩子通常身体瘦弱,易感冒、腹泻,且营养不良。
. }' G/ \6 ~! o& G! q4 w主要原因: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厌食主要是疾病和身体原因导致,其实心理也是导致小儿厌食的三大因素之一。挑食和偏食是典型的小儿心理障碍的表现,若就餐前或进餐时心情紧张、焦虑、压抑,睡眠不足或疲劳,食物感官性状的不良刺激等,也会使小儿产生厌食心理。; O; X* [! @# T% H; v2 u' R
干预技巧:营造愉快的饮食氛围
6 G" p4 e6 X* q' W除了带孩子做全面检查,治疗身体疾病之外,还要注意干预孩子的心理。孩子不想吃饭时,切不可打骂、强迫、惩罚、哄骗,要细心分析小儿产生厌食的心理因素,采取诱导、暗示、鼓励的办法,一定要营造愉快的饮食环境。
7 y( ]9 t7 x* \- n& P. f" L8、屏气发作
' f' K: ~! C& w% A9 z* d$ B! d
" k% y3 W6 @" b4 B' M( Z! O& [表现:有的婴儿在遇事发怒、惊恐或不合意的时候,突然会大哭不止,直到呼吸暂停,严重者甚至伴随呕吐、抽筋,而后恢复原状,这种现象叫屏气发作,又叫呼吸暂停症。一般发作时间在半分钟~3分钟之间,可数月一次或一日数次。一般在6月至2岁内发作较多。" y0 t7 y# u  S/ Z' d
主要原因:这个时期的婴儿还没学会说话,没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愤怒、不满等情绪;有些父母过于溺爱孩子,殊不知宝宝的任性是从襁褓中就开始养成。9 m* N4 \; F9 D+ n% Z; J; B
干预技巧:及时安抚孩子
1 y0 ]$ H  K3 ]- C& E. ~6 U父母平时要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,既要严格要求,也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,尽量避免情绪方面的刺激,以减少宝宝屏气发作的次数,宝宝一旦发作你要及时安抚孩子,或把孩子抱到室外,换一个环境也许就能缓解宝宝的情绪。8 r4 d8 L  t) ]0 D9 j# u  w1 g! D
9、拔毛癖: ]- W, r9 l# `& u" H
表现:有些孩子喜欢拔自己的毛发,比如眉毛、睫毛、头发等,而且经大人反复劝说之后无法改善。
& v" \6 Q7 K- D7 z$ e3 x$ I1 ~主要原因:孩子出现拔毛癖,大多是因为孩子与家人的心理冲突或在学校的心理冲突,如亲子关系不良、教育方法不良、人际交往不良、学习压力等,出现情绪焦虑和忧郁导致。& N7 O/ r" u. X" ~2 r
干预技巧:找出焦虑原因并改善
5 U9 F4 k, W/ c( |2 |首先要找出孩子焦虑紧张的问题所在,家长多和孩子沟通,改善亲子关系,改变造成孩子问题的教育方式,要像朋友一样跟孩子聊天,鼓励孩子跟爸爸妈妈说心里话,多组织一些亲子活动,促进亲子关系的同时分散孩子的注意力。5 Q7 m: F; I1 e: r7 K$ _8 E! H$ ?
10、小儿夹腿综合症
4 b; y* t8 v/ B9 x表现:小儿可两腿并拢或交叉内收或利用桌子或椅子角摩擦外阴,女孩常两腿交叉上下擦动,摩擦时出现面红、眼神凝视及额头或全身出汗等现象。小儿多在入睡前、刚睡醒时或单独玩耍时进行。每次持续数分钟,发作次数不等,可一日数次,或数日发作一次。2 E% w9 ~' W2 @" I
主要原因:有的儿童因家庭气氛紧张、缺乏母爱、遭受歧视等感情上得不到满足,又无玩具可玩,通过自身刺激来寻求宣泄,从而产生夹腿动作;有的则是由于偶然摩擦产生快感后形成的习惯。/ D. _5 {+ `/ f5 ^: d8 h1 n
干预技巧:转移注意力1 }$ u4 F2 c. P0 T0 G9 k
家长不要让孩子穿过于紧身的衣裤,以免摩擦生殖器;由于很多小儿夹腿综合症都是在入睡前发生,家长可以在睡前安排一些活动,比如亲子阅读,陪伴孩子入睡。另外,尽量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,不要给孩子独处的机会,通过丰富的活动和游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。千万要注意不可打骂和羞辱孩子。
$ I% j; N# f- f5 p5 c0 k! C' t7 l2 r0 K* {" P$ u; _
11、撞头、打滚等行为; a% |1 q- f' z
表现:有些年龄较小的孩子在要求得不到满足时,就会出现撞头的自虐行为,比如跪地磕头就是撞墙。此外,常见的自虐动作还有摇头、打头、打滚、捏自己、抓头发、扯耳朵等。
. r$ R6 A' T! d* i% F& B5 m主要原因:孩子在情绪受到刺激、要求得不到满足,或者疼痛因素刺激时,就会出现自虐行为怪癖。自虐其实是孩子有诉求的一种表达,可能是缺乏安全感或某些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表现。
6 t* j* r6 \; e: r干预技巧:弄清自虐原因
# Y* Y$ [3 f" e; L, f3 H多数孩子是只有在不被满足的情况下才采取自虐行为,因此更有可能是心因性引发的。 家长要弄清楚孩子自虐的起因并进行矫治,比如检视父母的婚姻关系等。如有必要,应该咨询心理医生。
7 [- S$ |* }9 ]3 Z3 r9 i7 L* j3 z; k0 O3 |2 C8 s/ A% D+ v% H- V& h; e
iii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广告合作(Contact Us)|关于我们|小黑屋|Archiver|哈密尔顿华人网

GMT-4, 2025-5-17 02:04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