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密尔顿《新生活报》在线阅读

哈密尔顿华人网™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查看: 4569|回复: 0

三联生活周刊:张伟平《三枪》的新思路

[复制链接]

1

主题

189

回帖

0

精华

金牌会员

Rank: 6Rank: 6

积分
2803
威望
24
金钱
403
注册时间
2009-12-13
发表于 2009-12-19 21:4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友情提示: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,以防诈骗。
联系我时,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,谢谢。
- I5 n6 W& a; \7 R- F( e

! V4 k3 W' |, G  U( C4 q  W张艺谋(左)与张伟平 " p. I& H4 P, P0 q
) q' j! Y: A; h, y' C/ d0 A
  记者/马戎戎& t8 m. J( M& }5 p  K
  12月11日,张艺谋自2006年之后的电影新作《三枪拍案惊奇》上映。对于一部贺岁电影来说,这个档期竞争很激烈。12月9日《刺陵》首映,12月10日《风云II》上映。12月18日,《十月围城》上映。如果说前几年贺岁档电影的主打影片生存空间还有1周左右,2009年,这个空间无疑是缩小了。《三枪》没有采用传统的胶片拍摄,而是采用了高清数字技术。制作费1亿人民币左右,演员片酬控制在20%。从各方面来看,都是一部制作得很“理性”的电影。
; L- o$ i7 M9 }) b) f3 {; }1 v1 _  采访中,张伟平的思路,也和三年前的“求大”有了明显不同。4 g0 L/ f$ C1 R8 I3 R$ I
  观众娱乐消费日益务实
+ r1 D  G& s* R2 Y* W  《三联生活周刊》:《三枪》的制作费用中,明星酬劳成本降低到了20%。你也不止一次在传媒上说,明星对票房的号召力其实没那么大作用。你开创了用全明星阵容进行营销的先例,但现在又说明星其实对票房没有那么大的作用。您愿意描述一下这个认识改变的过程么?
7 u7 S, R( e/ {- `/ L' e! w  张伟平:2002年,我们做《英雄》的时候,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,确切地来讲,应该是混乱的战国时期。那个时候,这么大个北京城,电影院就是首都、地质、大华。连首都电影院二层都改了,挂一彩球,挂着一小黑板,上面写着什么么“港台枪战片”。电影院里白天放录像,晚上开舞厅,这还是北京一线电影院——首都电影院,在长安街上。
6 r& F! V, Q4 C$ Z/ t! ^  那个时候我们没办法,观众不是看电影而是看热闹、看秀,看港台明星刘德华李连杰长什么样,张曼玉梁朝伟,看的是这个。那个时候,你做电影的营销一定要考虑市场的需求,你不能和市场拧着来,所以那个时候我只能为了满足中国观众看热闹的心理,所以在人民大会堂搞了个首映,其实那就是个走秀。张艺谋带着李连杰、梁朝伟、张曼玉他们走了把秀。——老百姓一看“我操,大明星都凑在一块儿了”。4 p) E' Y  [, g5 z4 Q# Y- z
  那个历史时期,电影市场混乱,满街盗版,没人看电影,看的都是明星走秀。所以电影营销也是为了迎合这种明星走秀,咱们没有别的招抗衡好莱坞,咱们只有一个招,就是满足老百姓看热闹心理,然后让他们到电影院看电影去。
& o( A" G0 E& w5 |+ {! h) c  当时我的思路也很清楚,所以我的措施也很得力,其实就是针对市场和观众。但是其实老百姓已经不是看走秀了,现在的老百姓已经看秀,老看就没劲了。
' R9 a  k6 p) h& i# h  《三联生活周刊》:那您认为现在到了一个什么发展时期呢?
, C8 x" L2 s' V; l4 c  张伟平:我觉得,中国大众有娱乐消费的需求,从过去的务虚发展到了现在的务实,所谓的务虚就是看港台的虚架子、空架子,到现在是看表演、看演技、看新人,不看老脸了,不看老黄瓜刷绿漆了。
4 ?, Z. J- S( J- y, R9 U  A" q  《三联生活周刊》:您认为中国有真正的对票房有号召力的明星么?
2 T1 s% a9 G7 F) M1 `8 `& V  张伟平:我觉得没有,这一点不像好莱坞。那天我和艺谋还在说:“我们下部片子不排除请好莱坞一线明星”。请好莱坞一线明星,他开出再高的价,比如三千万美元一部戏,那我觉得值。因为艺谋的片子是全世界买,咱们不是只卖给香港、台湾,再说香港、台湾也没有电影市场,香港人都不看自己的香港电影了,都跑这儿来了。, N* Q. H7 S( D* {% A
  我们如果请好莱坞的明星,我们考虑的就是全世界的市场。好莱坞这些腕儿,是实打实的票房号召力,搁到美国市场,他就收票房,搁到亚太市场,他也收票房。但国内目前没有这样的明星。哪个明星会是票房的保证?我的这些片子,从《英雄》到《十面埋伏》再到《满城尽带黄金甲》,中港台的腕儿我用遍了,我还是有发言权的。
/ y; Q. P3 J: {& J) b  《三联生活周刊》: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前一段的大片风潮,您觉得得失在什么地方?! g% ~1 p( r+ d6 J) K# K, e3 R
  张伟平:当时我们是被逼无奈,不得不拍大片,因为我们不拍大片,就没法和好莱坞抗衡。2001年拍《英雄》的时候,家门口全是好莱坞电影,全是美国大片。中国电影根本抬不起头来,你被逼得没办法。今天,我觉得我们影片的品牌,说准确点讲是张艺谋的品牌,已经在国内外深入人心了,所以我们现在有这个实力,可以做以小搏大。要是在《英雄》的时候,坦率地说,没有那个底气,做不到以小搏大,但现在,咱可以了,所以今天才能尝试科恩兄弟的东西,才敢尝试以小搏大。( ]* t: R' ]. O: U! j! e/ m- {) P9 s
  《三联生活周刊》:您是不是觉得奥运会之后和外方谈判,底气都高了。  ^5 i! R+ ~, U# [4 ^3 B$ E- [
  张伟平:对。改编权的费用高达几百万美金。坦率地说,不是张艺谋买这个东西,可能版权也不会这么高。但因为他是张艺谋,所以就随行就市。而且对方听到是张艺谋,很紧张——他多少会有些顾虑,张艺谋要改编,如果真的远远超过原作,怎么办?8 f5 A3 s, T" [  T
  网络和90后——新的营销重点
4 B5 S! D8 X+ c% H/ j1 J- n1 W  《三联生活周刊》:张艺谋三年没做电影,新画面停业了三年。新画面重新营业之后,产业结构和之前还一样么?+ S% m8 z, s/ p
  张伟平:坦率地说,你别看一年就做一部,但挺累的,费脑子。每一次我们影片的宣传,都是不一样的,从《英雄》开始,不光是吸引眼球,也是针对市场营销的有效措施。
" Q5 s0 l) \5 U4 u6 J  比如这次做《三枪》,我五月初就组织一个科技团队开始研制“三枪”网游,这个网游纯粹就是针对电影的营销,针对百分之八十七走进电影院的喜欢电影喜欢玩网游的网民,先让他们在网络上尝试一下“三枪”麻子面馆的乐趣,然后再走进电影院。) X3 K( \8 L% q0 ~, i
  《三联生活周刊》:通常的做法是将网游作为电影作品的后续开发,或者是把某款走红的网游改编成电影。但你的做法和这两种都不同:根据现有的电影作品研发网游,然后网游先行。为什么会采用这种推广手段?. g% ?& Q' U7 l, L! c$ B
  张伟平:我是反其道而行之。我现在这个“三枪”麻子面馆的网游,仅仅还是内部注册,通知的都是朋友和同事。但现在已经有120万多人注册,居然就有人现在玩到八级了。 事实上我认为网络的力量现在已经超越了传统媒体。网络有一个最大的优势,就是你随时可以看到你需要的信息,但报纸做不到,报纸有周期;电视也做不到,电视是有时间段局限的。而网络打破了这些限制。
6 _" G, b  Q4 e, D: l  《三联生活周刊》:因此这次《三枪》的媒体宣传,你先给网络媒体投放了一批视频?
7 t" Y, q1 `4 a8 M! @  张伟平:对,没错。我经常出国,只有网络能满足我随时随地能了解到国内的各种信息,但除此之外,报纸电视都满足不了。5 s4 k% {. T+ r6 a
  《三联生活周刊》:那你目前有拓展新媒体业务的打算么?
( p2 O, T) k3 C" l$ q8 o0 A  张伟平:现在还没有,我现在开发网络游戏主要是为了配合《三枪》的发布。12月1日已经上线一个网站“谋影世界”,顾名思义就是张艺谋电影的世界。那里面就会包罗万象,有游戏有视频,有文字。我会把他以前所有的作品全部放在谋影世界里面。你想了解张艺谋,你就登陆张艺谋的“谋影世界”。+ Q$ U" K0 T2 a) K5 G8 ?
  《三联生活周刊》: 在你看来传统媒体目前处在一个什么状况?# y* e3 M, G+ N! W! `& ], k
  张伟平:我觉得传统媒体,它的功能和网络相比,其影响力在不断受到限制。它如果还有价值的话,就是大家的惯性了,人们的习惯性和它的品牌性。所以这次在宣传“三枪”时,我把一手的花絮先给电视,因为电视的制作周期最长,后给纸媒,最后给的才是网络。4 [3 S; \. c( O
  《三联生活周刊》:买《血迷宫》的版权的时候,看到了剧本所具备的游戏开发的潜质么?还是传统的思路:被内容打动?
7 `! D6 Y* t7 s, A! G9 N  张伟平:当时并没有考虑到游戏性。其实对于游戏的开发,五个月之后我才告诉张艺谋,之前张艺谋根本不知道。最初我本来想买《老无所依》,但它的版权所有人非常多,将近20人。把这十多个人凑齐了签个字,难度非常大。于是最终选择了《血迷宫》。
% s) Q. f/ L: [& W* a  《三联生活周刊》:你们为什么不买中国作家的作品呢?
, J( k* ^$ J# I4 j) g& V' u. Y/ @  张伟平:没有满意的,都看了。中国编剧是“剧本荒”,很多编剧也是“盛名之下其实难副”,这我很有体会。中国作家考虑市场、观众太少,考虑自己的感受太多,太作者化了。所以你会发现我们有很多所谓的“著名作家”,他们的作品,老百姓并不认可,因为他们弄得那种好像很沉重很深奥。老百姓还是喜欢直白的,喜欢能够理解、易懂的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广告合作(Contact Us)|关于我们|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哈密尔顿华人网

GMT-4, 2024-6-8 14:39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